怎么鉴定玉的真假方法,怎么鉴定玉的真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真假玉器的鉴别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
2、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资料图片)
3、 下面介绍鉴别真假玉器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4、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5、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6、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7、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8、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9、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
10、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
11、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
12、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13、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
14、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
15、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
16、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
17、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18、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19、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
20、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21、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
22、声音越清脆越好。
23、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24、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
25、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26、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
27、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
28、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29、 目前,市场上常常混杂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
30、辨别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听、测。
31、 (1)看 主要看晶体透明度、内部结构、光泽等。
32、真玉透明、油脂光泽,花纹自然,内部纤维状态是不易模仿的。
33、 (2)听 真玉声音清脆,人造假玉声音发闷。
34、 (3)测 主要是测硬度。
35、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为标准,除岫玉、绿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
36、假玉一般较软,划不动玻璃。
37、 常见的假玉一般用塑胶、玻璃加工而成,它们都是非晶质材料,硬度低,密度小,还有材料本质的特征。
38、如塑胶能用钢针挑得动,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轻飘。
39、玻璃在灯光或阳光下内部显示气泡,偏光镜下显示非晶质性(转动时无周期性的明暗变化),有原料制作漩涡状条纹等。
40、 翡翠的质量鉴别 在玉石家族众多成员中,最名贵的当推翡翠。
41、它是一种天然矿石,硬度极高,产量极少。
42、其色彩主要以绿色、红色为主。
43、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故名翡翠。
44、 (1)翡翠的分级 ①特级:艳绿色(祖母绿色)、苹果绿色,玻璃地(半透明、质地细腻),均匀鲜艳,无杂质,无裂纹。
45、 ②商品级:绿色,油青地,微透明、间杂半透明的祖母绿色细脉和斑点翠。
46、 ③普通级:藕粉地、豆绿色、浅绿色,白色细腻,微透明。
47、不透明翡翠,一般只做玉料首饰。
48、 (2)翡翠的质量鉴别 ①质地。
49、天然翡翠质地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油润亮泽,仔细观察,可见近圆形的稍透明“盐粒”和围绕其周围的纤维状物质。
50、 ②硬度。
51、天然翡翠是硬玉,摩氏硬度是7度,用锋利的刀具刻划,不会留有痕迹;假玉硬度低,利刀可刻划出痕迹。
52、 ③翠性。
53、天然翡翠对着强光观察,可见其中有其他矿物颗粒的翠色闪光,称为翠花或翠性;用玻璃、塑料、瓷料制成的伪品都无此种“翠性”特征。
54、 ④相对密度(比重)。
55、天然翡翠结构坚硬紧密,无气泡,密度较大,敲击时声音清脆;伪品则结构较松或有气泡,密度较小,敲击声音沙哑不清脆。
56、 ⑤色泽。
57、真品翠色浓艳纯正。
58、而有些伪品是用白玉、蛇纹石、澳洲玉、韩国玉、云石甚至杂石,经脱色后,灌入高硬塑料浆并作加色处理,或浸入绿色液体制成“加色翡翠”,在强光下观察,可见绿色纹路,杂乱而细小;有的虽不显纹路,但浑浊不清,光泽差,其重量比真品轻。
59、 将上述假品放入煮熔的蜡液中,所灌入的颜料会慢慢析出。
60、这样检验,既不会损坏被检样品,又可鉴别出真假。
61、 用塞尔西滤色镜观察,加色翠在镜下为紫红色,天然真品颜色不变。
62、 有的假翡翠用玻璃人工熔炼而成,结构松懈,绿色均匀偏暗,有的有气泡,用硬器敲击,声音沙哑。
63、 (3)翡翠的选购 ①看颜色。
64、看颜色是否纯正、浓艳、均匀,并用聚光手电筒检查是否有隐藏的杂色。
65、以颜色浓艳、纯正、均匀,杂质微小者为佳。
66、翡翠中翠绿色具有较高的价位,其次为红色、紫色。
67、绿色中又以鲜嫩、略带黄色调的秧苗绿为最佳,其次为宝石绿、江水绿、油绿,均以绿分布均匀者好。
68、 ②观察透明度。
69、在强光下观察,透明度愈高愈好。
70、 ③听声音。
71、敲击声清脆悦耳者为佳。
72、 ④观察翠性和石花。
73、对光观察,翡翠中有其他矿物颗粒的闪光(即翠性),并常有团块状白花,称石花。
74、两者均以少为好。
75、 ⑤看裂痕和黑斑。
76、裂痕有的是原矿中存在的,也有的是加工造成的,以少为好;黑斑是翡翠中各处的黑色斑点,也以少而小为好。
77、 ⑥看加工水平。
78、以表面平滑、抛光好、形态正为佳。
79、 怎样鉴别真假玛瑙 天然玛瑙区别于假玛瑙的最显著的标志,是其横断面有同心层纹结构,利用这个标志,整块玛瑙较为容易识别,而经切割后的制成品,由于没有整齐明显的图案,则容易认错。
80、但一般来说,天然玛瑙手感凉,表面像涂了一层蜡,并有蜡的光泽,半透明,硬度在摩氏7级,用小刀刻不动,由于它是在熔融状态下形成的结晶体,多为球状,所以特别致密;表面研磨后更为细腻,在硬杂木板上急骤磨擦十几下,玛瑙不热,木板却发烫;颜色常是几种混杂于一块之中,形成美丽的花纹、层纹、锦花等绚丽多彩的图案。
81、 假玛瑙除人工合成外,一部分是用优质的石材来充当的。
82、其基本特征是:手感固然凉,却没有蜡状感觉和光泽,有些硬度低,用小刀能刻出痕迹来;砸碎观察断面,除没有玛瑙所具有的层纹外,颗粒较粗,甚至有裂隙;不透明,颜色之间界线分明。
83、有些不法商贩在假冒玛瑙的表面粘上一层薄薄的有机物,给人有蜡状光泽和手感的错觉,鉴别时要特别注意. 遗失的美好 回答采纳率:36.1% 2010-11-30 17:28 检举 简单的方法是:一是看颜色。
84、颜色是评估玉品质最重要的因素。
85、颜色达到匀、阳、浓、正的玉为上品。
86、“匀”是指均匀;“阳”是指色泽鲜明,给人以开朗、无郁结之感;“浓”是指颜色比较深;“正”是指没有其他杂色混在一起。
87、二是看质地。
88、玉是硅酸盐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多晶体矿物,其组成晶体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经过琢磨后的光滑程度、透明度及色调。
89、因此,多晶体结构越细密,玉的质地就越好。
90、三是看透明度。
91、透明度是与质地相辅相成的物理现象。
92、质地越幼细,透明度就越高。
93、如果玉的通透程度犹如玻璃一样,其内晶体的细密程度就可以使光线直透而不受阻挡。
94、四是看后天加工。
95、玉被开采出来时只是和矿石一样,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工匠将石中的有色部分小心地切割出不同的饰物形状,然后加工打磨和雕琢,经抛光上蜡,才能到市场上出售。
96、加工中完全未经任何漂白褪色或染色处理的为“A”级,价值为最高;被漂白褪色的为“B”级,价值则次之;被染色的“C”级价值较低。
97、优良的后天加工,可使玉锦上添花,价值倍增。
98、 五看裂纹。
99、玉上的裂纹可能是在开采或加工期间造成。
100、有了裂纹后,无论其颜色、质地和透明度如何好,都会影响到它的价值。
101、有时裂纹在其表面并不明显,但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
102、尤其是被漂白褪色或被染色的玉,裂纹皆为常见现象。
103、在辨别玉质量的同时,还要防止人造仿玉的以假乱真。
104、人造仿玉是用玻璃、塑胶等材料染色后制成。
105、玻璃仿玉大多内含气泡,色调鲜艳程度高,绿色带有很强的亮光,颜色与真玉有别。
106、塑胶仿玉比真玉轻,透明度极差,色调暗哑,与真玉相差甚远。
107、 下面介绍玉器的优劣、真假辨别方法: 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货。
108、 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109、 视察法 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110、 舌舐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111、 放大镜观看 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
112、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