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薪火工程』 培育『未来工匠』 看热讯

2023-06-02 08:38:3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我将尽自己所能,当好产业导师,把技能经验继续传下去,点燃学生‘薪火’,培育‘未来工匠’,为徐州产业工人队伍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孟维代表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表态说。近日,徐州市教育局、徐州市总工会联合印发《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实施方案》,首批聘任了20名劳模工匠产业导师。


【资料图】

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旨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群体弘扬精神、传授技艺、培养人才和带队攻坚作用,有效化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型短缺”,依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专业化职业教育体系,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为徐州产业强市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

按照“薪火工程”实施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遴选认定100名劳模工匠产业导师;协同建设10个劳模工匠导师孵化站,30个劳模工匠导师校园工作室;择优实施100项校企协同攻关项目;每年培育选树一批市级和县(市、区)级工匠人才。

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主要围绕推进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认定制度化、技能技术人才赋能培训精准化、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标准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项目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布局体系化、劳模工匠精神弘扬传承常态化6个方面实施。

推进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认定 制度化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发挥企业教育主体作用,拓展职业教育教师选用渠道,按照行业企业所求、专业岗位所急,学教一体、培训相适、供需匹配的原则,遴选认定有高超技艺、实践经验、奉献精神的劳模工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担任产业导师,形成服务徐州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业技能人才建设的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资源库。

推进技能技术人才赋能培训 精准化

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编制发布技能人才需求指引,实施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依托职业院校或第三方机构,建设劳模工匠导师孵化站,探索形成“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化培训模式,创新开展新职业新业态产业工人技能培训。

推进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 标准化

紧扣区域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需求,针对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岗位,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为工程技术人才紧缺领域储能赋能的新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 项目化

推动企校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契合企校需求,整合企校资源,构建企校发展联通、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双赢合作格局。依托劳模工匠导师校园工作室,引领指导职业院校师生协同开展技术升级、成果转化、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加快企业提档升级。

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布局 体系化

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劳模工匠产业导师校园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需求,推动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等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推进劳模工匠精神弘扬传承 常态化

发挥劳模工匠产业导师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广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浓厚氛围。组建包含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企业代表、劳模工匠、最美产业工人等在内的劳模工匠宣讲团,定期走进校园开展集中宣传宣讲活动。利用职业院校、职业体验中心、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教培场所,推动设立技能角、技能园地等技能展示、技术互动、职业体验区域,引导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为鼓励徐州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自2023年起,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选手,将被市总工会、市教育局联合命名为徐州市职业院校“未来工匠”。今年,共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江苏省徐州市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和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等2所技师学院的26名学生入选。今日桃李芬芳,明日社会栋梁。市总工会党组书记王子华表示:“希望通过工匠的‘星星之火’,点亮莘莘学子的‘成才之路’,形成职教人才培养的‘徐州样板’。”

在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的助力下,徐州将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人才需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纵深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益,推动教学与生产融合,让广大职校生尽快成长为大工匠,在徐就业创业,服务地方发展。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