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安徽|安徽桐城探索建立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环球看热讯

2023-05-11 10:25:38 来源:大皖新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资料图)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因宅基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遂批诗一首。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近年来,安徽桐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社会治理,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是价值旨归。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徽桐城探索形成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取得显著效果:全市矛盾纠纷、万人成讼率、警情数和发案数逐年下降,调解成功率、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逐年上升,连续十余年蝉联“省级平安县”,并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村民说事会,面对面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黄连方摄/光明图片

桐城市文昌街道网格员耐心为居民提供帮助。资料图片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师生到桐城法院孔城法庭参加“法庭开放日”活动。资料图片

一起打架纠纷案的当事人,在桐城法院孔城法庭“六尺巷调解工作室”经过调解后握手言和。资料图片

“法庭的作用不仅是判”

“一直以来,乡镇法庭都存在着‘案多人少’的矛盾,一边是群众面临诉讼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另一边是法官面临海量案件而疲于奔命。”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庭长张诚如是说。

为缓解日益突出的“案多人少”矛盾,2015年,桐城法院提出“六尺巷工作法”,率先在孔城法庭试点运行。如今,“六尺巷调解室”已建成240余个,覆盖了桐城全市所有基层单位。

张诚介绍,“六尺巷工作法”分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

听,过去倾听当事人陈述多在庭上,现在庭前庭上庭后皆可听,线上线下皆可听,方便了法官和调解员了解各方诉求和矛盾焦点。

辨,释法明理、明辨是非,“要寻求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是和稀泥”。

劝,“这是最关键一步”,从法律、道德、文化层面进行劝导,同时还要顾及当事人脾气秉性、当地风土人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劝导方式、运用恰当的劝导语言。

借,则是借力调解,“让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案外人参与进来”,进一步说服当事人。

让,依据六尺巷典故,倡议“强者先让,互谅互让”,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和,不是为了和而和,而是要将矛盾“斩草除根”,通过加强对重点案件回访等措施,让破裂的社会关系在调解中得以修复,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近年来,我们将处置矛盾纠纷的端口进一步前移,建立起了‘庭所联动’机制,在派出所接到群众纠纷警情后,法庭提前介入,力争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张诚说。

孔城镇毗邻桐城经开区,如何协调解决企业间纠纷是孔城法庭的工作重点之一。“去年1月,经开区某服饰公司仓库失火,殃及一墙之隔的某塑料厂,双方赔偿事宜久久没有谈妥,原告一纸诉状将被告诉至法庭。承办法官了解案件基本事实后,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由于积怨已久,且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双方都是小微企业,如果启动鉴定程序,恐怕都耗不起。”张诚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

于是,承办法官到案发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在原被告都在场的情况下,对原告的损失一一核算。被告亲眼看见原告货物受损情况后,自觉理亏。承办法官抓住机会,巧妙运用六尺巷典故进行劝导,引导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对赔偿数额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案结事了。

当前,孔城法庭涉小微企业纠纷案件调撤率已达70%,为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打官司总有一方败诉,运用好调解,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如今,法庭的作用已不仅是判。”张诚说。

“群众事无小事”

桐城市市场监管局文昌市场监管所里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永红暖心工作室,创始人是副所长方永红,他也被文昌街道大大小小的商户和广大消费者亲切地称为“方能人”。

翻开厚厚的工作台账,各类消费纠纷的详情、证据、处理结果等一目了然。“你看这里面记录的很多纠纷,无非是三块五块、三斤五斤的事,但是群众事无小事,一旦调处不好,小争端就有可能变成大祸患。”方永红说。

从事消费维权工作30年,方永红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三快五心”工作法,即快受理、快办理、快反馈,热心接待、精心研判、耐心倾听、尽心办理、诚心反馈。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融入消费纠纷调解,总结归纳出“听、理、劝、借、退、和”六步工作法,并综合调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企业、志愿服务团队等多方力量,推动消费维权端口不断前移。

“以前一年可能都接不到100起投诉,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现在一年要接到1000多起投诉。”然而,在“六尺巷工作法”推动下,伴随着投诉量剧增的是办结率与消费者满意度的不断提升。“调解消费纠纷中,我们坚持以法为据释法理、以理服人评事理、以情感人讲情理,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市场公平有序发展。”方永红说。

今年2月,桐城市民余某反映自己购买的新车油耗大、行驶时有抖动,要求换车,但是商家只同意维修。“双方自行协商时分歧较大,为此投诉人还采取了堵门、拉横幅等过激方式,我当时预判到如果不及时处置,后续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方永红回忆。

他当即赶往商家,耐心倾听双方意见,并安抚好投诉人情绪,在投诉人答应不以过激方式维权后,约定择日再谈。“投诉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借钱买车是为了跑车养家糊口。调解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为此特别邀请了市消保委、街道综治办、派出所一同参与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商家同意更换发动机,并支付误工费1万元。”方永红说。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方永红还办结了一起消费纠纷。一位市民购买菠萝蜜后发现变质,要求十倍赔偿,方永红为此跑了三次,最终双方才达成一致。“还是那句话,群众事无小事。”他告诉记者。

“协商‘小平台’凝聚起了‘大合力’”

“万桥排涝站到汪圩组路段机耕路状况很差,下雨天道路泥泞,非常影响行人和农机车通行。”村民代表桂松苗首先发言。

“龙山新村小区公园地面步道破损,健身设施老旧,周边杂树杂草横生,既影响美观又不利于休闲娱乐。”党员代表谢余照接着说。

“在外务工人员询问田亩政策难,我建议每户派个年轻代表加入村群,及时得知最新的村务资讯”……

记录人齐凯快速记录着大家线上线下发言内容,并做初步整理,准备接下来的议题讨论。

这是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桐城市双港镇龙山村议事大厅会议现场发生的一幕。“我们提前一周将议事通知发给了议事成员,大家都有所准备,讲到关乎全村利益的大事,大家积极性很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晓英说。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近年来,龙山村充分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形成了议事协商“四上四下”工作法。即“群众意见上”:每月确定“说事日”,通过“线上+线下”反映问题和诉求;“干部征求下”: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千家万户访平安”,开展“民情家访”收集意见建议;“协商结果上”:协商议事坚持依法依规、公开表决和少数服从多数形成协商结果;“民主恳谈下”:以民情恳谈会、民主议事会、村民说事会等形式开展协商;“落实情况上”:根据协商结果,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人员、责任单位和办理时限,实行分级分类办理;“责任清单下”:适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有效推进;“民主评议上”:通过群众评价、镇村互评、组织评议等方式,公开评议结果;“办理结果下”:对评议结果进行公示,并强化结果运用。

以龙山新村小区公园人居环境整治为例,在村级议事协商会议后,经过村委会讨论通过,环境整治行动拉开序幕。如今的公园焕然一新,水库塘底淤泥清除干净、河面宽敞、河水清澈;拆除了危桥,修建了休闲步道;120米入户支干道修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面;水库沿岸的杂树挖除,栽种了观赏苗木;原有的下水管网进行了疏通改建……

“现在一打开门,满眼都是美景,这都要感谢村民议事会,是它给了我们一个畅所欲言的好平台。”当时提出建议的党员代表谢余照说。

2022年以来,龙山村通过议事协商办理村级重大事项150余项,解决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0余个,累计公开议事实施过程和结果500余次。“协商‘小平台’凝聚起了乡村治理‘大合力’,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先商量嘛!”张晓英笑着说。(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记者手记】

桐城又称“文都”,是雄霸清代文坛的“桐城派”故里。文脉赓续不断,如今这里依旧人才辈出。总人口75万的桐城,先后走出了3000多名博士、近20位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

发源于桐城的六尺巷典故,更是家喻户晓,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的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垂髫稚子也耳熟能详。

六尺巷现位于桐城市六尺巷社区内,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提起六尺巷以及故事主人公张英,老张打开了“话匣子”,为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老张是张英的十二世孙,说起“家事”自然是滔滔不绝。

这些年,老张不遗余力推动《六尺巷故事》进校园,将故事背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万物”的和谐精神传递给一批又一批孩子。

老张向我们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辖区内某企业破产后,因年久失修,部分院墙垮塌,周边居民有意无意地占用了少量土地。前不久,该厂区转让给了一家企业,企业在勘测土地时发现了这个问题,遂与居民交涉,但个别居民表示自己已经住了十来年了,拒绝返还,企业开工日期不得已一延再延。

老张得知情况后,充分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的“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先通过事实证明个别居民的确存在侵权行为,再劝说企业负责人“强者先让”,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

企业开工后,又面临着安装空调外机可能会干扰居民生活的问题,这时,此前“先让”的企业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后让”,双方互相理解,问题迎刃而解。

“六尺巷文化的精髓在于‘互让’。”老张告诉我们。在六尺巷文化熏陶下,桐城不断拓展“六尺巷工作法”——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建立起覆盖全领域全范围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效方式。

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在村镇社区,还是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接受采访的各级干部都提到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把群众的事当事。的确如此,只有心里揣着群众的事,才会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事。

人民群众,永远是制度创新的力量之源。

【一线讲述】

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城人,六尺巷的传说我从小就很熟悉。成为一名法官之后,我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追求是一致的。

作为法官,如何让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处置都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去年3月,一支10余人的速裁团队进驻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由我担任团队负责人。一年多来,团队受理各类案件约3000件,结案率达100%,调解撤诉率达80%以上。我个人办结各类案件超过1000件,调解撤诉率也达到了86%以上,所办结案件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较好,无信访和矛盾激化案件。

身处调处化解中心这个群众矛盾纠纷的“大超市”,我们在办理案件中创新实行了“加减乘除”法。加,增加“特邀调解员”队伍,增加诉前调案件立案率,增加诉前调案件调解率;减,减少民初类案件基数,减少案件流转周期,减少案件审结时间,速裁团队平均审结日期不超过14日;乘,多办案、快办案,平均每个工作日结案三至四件,同时将端口前移,力争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除,力争避免发生信访案件,中心成立以来实现零信访,还有众多当事人送来锦旗。

与此同时,我们努力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变法院“独角戏”为“大合唱”,创新“法院+N”工作机制,汇聚多元解纷合力,初步构建了“法院+商会”“法院+妇联”等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妇女、儿童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把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全市范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机制,融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文化内涵。

尽管中心月均收案二百多件,人均日结案达三至四件,是法院其他民事法官工作量的数倍,但每当看到群众因矛盾快速化解后而舒展开的眉头,我们心里也跟着高兴。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今后我和团队将更加兢兢业业,以时不我待的奋斗者姿态,当好“六尺巷工作法”的践行者、传播者,决不辜负锦旗上“秉公执法、廉明高效”这八个大字!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