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老子来了也保不住你的隐私安全?到底凭什么?

2023-04-27 12:07:38 来源:懂车帝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相关资料图)

刚结束车展没多久的我,偶然间听到了一则“原配退出、小三上位”的狗血消息。

起因是这样的。3月31日,通用汽车宣布:未来推出的纯电动车,将会彻底放弃苹果Carplay,而只保留他们自己的车机系统。

一起被选择性放弃的,还有谷歌的Android Auto。

由此,在美国当地引发了轩然大波。要知道,有79%的美国车主“只会考虑配备CarPlay的新车”!这要是没了CarPlay,无异于逼着车主被迫做出“二选一”。

至于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投屏系统会成为无数美国车主的心头好,归根结底还是车企自己做的车机系统实在是太拉胯了。

没多少功能可用不说,动不动还卡……

而CarPlay背靠一整套完整的苹果生态,无论是导航、听音乐、接打电话还是车机互联,都能给到用户流畅和便捷的使用体验,自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想进一步了解苹果CarPlay的小伙伴们,请戳这里:时隔8年,苹果终于把手机做成了汽车零部件!

但苹果的东西虽然好用,车企却从中“争风吃醋”了——

以福特为代表的一众传统车企,早在两三年前,就在想方设法减少自家车型对CarPlay的依赖。

一方面不再给新车型预装CarPlay,选装需要加钱;另一方面,也在加紧研发并改换自家的车机系统。

正式宣布要跟CarPlay割席的通用,其实在2019年就开始和谷歌合作,立项研发基于全新电气化架构的车机系统。

如今既然奥特能纯电平台已投入使用,全新一代VCS智能座舱也在不断开发迭代,那么是时候把逐步抛弃CarPlay和Android Auto这件事,提上议事日程了。

(别克E5的智能座舱)

目前,最早取消内置CarPlay的通用车型是2024款雪佛兰Blazer,据说在售车型和未来几年推出的燃油车暂时不受影响。但双方会不会提前分道扬镳,还真不好说。

社长看了看外国网友的评价,大家基本都对通用“ban”掉CarPlay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这会极大影响到自己的用车体验。

不过同样的消息放到国内,却似乎并没有人care。

这背后的现象是,使用车企自研的车机系统,才是国内新能源用户的常态

从特斯拉到“蔚小理”新势力,甚至埃安、比亚迪,国内新能源车企用的都是自己的车机系统。大家的车机系统虽说使用体验不一,但基本的功能和流畅度都能保证。

那么为什么大家如此整齐划一地选择自研车机,不搞“外包”呢?明明外包投入更低、还能当一把“甲方爸爸”啊?

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苹果的CarPlay功能确实强大,但如此强大的功能、顺滑的使用体验,是建立在系统要大量开放权限给CarPlay的基础之上的。

2022年,在IOS16上全面升级的CarPlay,就已经可以做到全面接管仪表盘、中控屏,甚至包括副驾屏幕在内的整个三联屏。

接管之后,CarPlay不止可以提供导航、音乐等基础功能,还能将控制力蔓延至整个智能座舱。空调系统、中控屏菜单切换等等,已经能够有所涉及。

这也就意味着,苹果真的可以读取到海量的信息数据!无论是用户的,还是车企的。

从最坏的角度去思考的话,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苹果持续迭代自己的软件系统,使CarPlay的生态与车企自研的车机系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而有可能存在的信息泄露,也会给用户和车企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而且就连数据掌握在车企自己手里,都有可能出现信息泄露,数据掌握到别人手里,难道就会更安全吗?

步入新能源时代以来,围绕信息安全出现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摄像头、车机大屏,这些给用户带来无数便利的东西,也潜藏着不小的暴露隐私的风险。

很多时候,用户根本防不胜防!

前不久,号称“美国最安全电动车”的特斯拉就中了招。

4月初,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特斯拉车主Henry Yeh,提起了一项集体诉讼,控告特斯拉侵犯客户隐私,要求其停止不法行为并付出代价!

激起Yeh想要找特斯拉“要个说法”的事件,是路透社在4月6日发出的一篇特别报道。

路透社在这篇长文里,曝光了特斯拉员工是如何“肆意侵犯用户隐私”的。

据提供爆料的9名特斯拉前员工所描述,只要特斯拉的员工愿意,他们可以在后台里,看到车辆摄像头(内置和外置)能拍到的任何东西­——

无论是哪一位用户,即便是特斯拉自家的CEO,也无法逃脱被偷窥的可能。

(三年前,有特斯拉员工发现并分享了一段视频,里面是马斯克2013年拍下的名为“Wet Nellie”的路特斯精灵)

大部分人可能很难理解,特斯拉员工怎么能毫不设限地看到用户隐私?

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对于一部分特斯拉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查看特斯拉车辆回传过来的数据,来对物体进行标注,以完善特斯拉的智能驾驶功能。

查看数据——发现有意思的玩意儿——分享传播——得到反馈——进行更大范围传播(办公室内)……

无论哪一步,都可以称得上是基于好奇心的人之常情。但一整个链条走下来,却造成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肆意泄露。

即便特斯拉的经理们有时会打击员工在办公室内的“分享行为”,并明确指出这是在违反公司规定,但实际上很多员工并不当回事——

我只是在工作过程中找点乐子,又不是恶意传播用户信息,更何况也没见经理或主管采取了什么强硬措施制止这种行为。

但问题在于,这很不对劲。

一名向路透社爆料的特斯拉前员工提到,“如果用户知道特斯拉能够收集多少数据(哪怕是在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的情况下),他们肯定会紧张。”

更何况,事实上总有一些“劲爆”场面出现在特斯拉员工的面前。

有人说,“我偶尔真的会看到用户正在上演限制级画面……还有一些让人尴尬的物品,比如贴身衣物、计生用品等等。”

也有人说,“老实讲,这是对隐私的侵犯。我总是开玩笑说,在看到他们如何对待其中一些人之后,我永远不会买特斯拉。”

但有一说一,不是特斯拉一家出现了信息安全的相关事件。如果说特斯拉用户的隐私信息被侵犯是因为内部原因,那还有因为外部原因泄露数据出去的。

去年NIO Day前夕,蔚来就因为泄露用户数据而被黑客勒索

一位ID为“蔚来用户”的匿名人士,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名为《揭露蔚来虚伪,对其进行惩罚,保护用户》的帖子。

帖子中表示,他们破解了蔚来大量数据,还给了蔚来两次机会,但蔚来并没有花1570万元买断数据“私了”,而是选择了报警。

为此,该匿名人士选择将这部分数据“有偿曝光”。

为了展示自己手里真的有货,他还在帖子里晒出了部分信息,里面不止有蔚来内部员工的详细信息,更要命的是还有用户的信息,一下掀起了轩然大波。

尽管蔚来承诺,对于此事对用户造成的损失蔚来将承担责任。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蔚来提出了质疑。

好在,事件以蔚来对黑客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而告终,也给全部的新能源车企提了个醒,警惕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

然而除了以上两种原因,甚至车辆的智能化功能本身,也会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

2022年5月,有博主称可以通过高合汽车的“车车互联”功能,接收其他车辆的信号,读取其行车记录仪的内容。

相当于,原本被开发出来用作“车路协同”系统一部分的功能,实际使用中却可以帮助车主去偷窥另一辆车(如果两辆车都开启了“车车互联”这一功能的话)。

尽管高合汽车发布声明称,这项功能出厂时默认关闭,需用户在车辆上电后打开车辆设置、并确认过隐私条款的弹窗才能开启;且车辆下电后功能无法启用,也无法远程开启。同时该功能无任何本地或云端存储,不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行为。

但在一部分高合车主看来,在无知觉的情况下,自己正在别人面前直播,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看过了以上的案例,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智能汽车时代很可能没有绝对的隐私安全

车主的数据没有被车企或者第三方服务商泄露,也有可能因“功能”本身而出现疏漏。

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主就只能“躺平”认命了。

每一家车企都必须要担起责任来,作为提供产品的一方,承担维护用户隐私安全的义务。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通用等车企选择将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流量入口掌握到自己手里,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前置性工作。

最起码这能避免问题出在其他人的身上,比如作为第三方提供车机系统服务的苹果。

但说实话,这么做只是能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真的想解决用户隐私泄露问题,需要车企从上到下都重视起来。

为什么员工可以不受控制地看到用户的全部信息?

为什么这些信息可以如此轻易被传播开?

遇到问题时,为何车企的应对都如此无力,坐任用户的数据和隐私被任意盗取?

这些,才是车企真正应该花精力去解决的事情,而不是解决自家员工,甚至解决客户。

因为,人性在任何时候都经不起考验。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信息化时代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隐私的丧失。

以至于很多人已经放弃“较真”,选择“拿隐私换便利”

就比如目前大多数手机APP在使用过程中,都在铺天盖地地收集用户数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公社的小伙伴就不止一次,在聊过(线上文字甚至线下对话)某件产品之后,发现APP在有意推荐相关的内容,让人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这一点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尤为明显。

大家都知道,智能驾驶的提升需要收集无数的数据。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就在收集数据的测试阶段花费了无数资金。

就比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就彻底摒弃了激光雷达,选择了模拟人类驾驶员的方式——用摄像头模拟人类能够看到的场景,再用算法去模拟人的大脑,去进行驾驶行为上的判断。

这个逻辑和马斯克想做的人形机器人一样,既然这个社会是以人为中心运行的,那么人工智能自然要按照人的标准去训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你要说特斯拉没提醒你在收集数据吗?也确实提醒了。

但用户真的意识到特斯拉可以通过车辆摄像头看到什么吗?他们似乎并不清楚。

可这份风险确实存在,以至于国内还闹出了不少“歧视特斯拉”的场面。

类似的情况,在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车企身上可能还有很多。

因为大多数时候普通人并没有说“不”的权利,想要使用更加便利的功能,只能接受提供服务那一方的条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想,在未来这依旧会成为一种常态,甚至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加深,我们让出的隐私还会越来越多。

但好在,随着这些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会有更多的力量关注进来,国家会加强管控、相应法律法规会逐渐完善健全、企业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和做法。

我希望,日后用户在让出隐私和获取便利之间,不仅能取得一个平衡,还可以拥有说“不”的权利。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